求有关于志存高远的 议论文 例子~~。

新作文网 2021-12-12 01:26 编辑:钱学 122阅读

一、关于志存高远的 议论文:
论志存高远
同样是一项工作,第一个人仅把谋得一顿餐饭作为工作的目的。而第三个人怀着高远的志向,这种志向给他巨大的工作动力,当他想象着一座美丽的城市时,辛苦的工作就别有一番趣味了。
诸葛亮说:志当存高远。 这是一切有成就者事业之起点。
每个人的事业都是在平凡中起步的,不同的是有的人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,而有的人是怀揣着一个高远的志向上路的,就像第三个工人,在他心中描绘着一座美丽城市的蓝图。他砌下的每一块砖就是脚下迈出的坚实的一步。因此他不断地超越而成为建筑公司的总裁,更有效地实现自己的城市梦想。而第一个工人仅把砌完一堵墙作为终极目的,那他只能原地踏步了。
伟大的戏剧家、诗人莎士比亚少年时就深深地喜欢上了戏剧。并想长大后从事与剧本相关的工作。后来他到剧院当马夫和看门人,就是为了更多地接触戏剧,他工作干得很好,可他更想着他的志向,他悄悄地看舞台上的演出,并坚持自学文学、历史、哲学等课程,还自修了希腊文和拉丁文。机会来临,他从配角到正式演员,到戏剧家,完成了人生中的一次次飞跃。所以说,没有高远的志向,便没有一个人的发展。
志存高远,才能开创宏伟的事业。而只图眼前的人,即使曾风光一时,也会走向穷途末路。有名的楚汉相争,刘邦进咸阳后,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,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,免得失掉人心。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,下令封闭 王宫,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,随即还军霸上。为了取得民心,约法三章,终于并有天下。
反观项羽,进了咸阳,劫掠了秦朝的财宝、妇女,势力强大,就往东走了。有人劝项王说:“关中这块地方,有山河为屏障,四方都有要塞,土地肥沃,可以建都成就霸业。”他却说:“富贵不归故乡,如衣绣夜行,谁知之者。”就是说一个人升官或发财以后,如果不回故乡夸耀一番,就如同穿了一身绫罗绸缎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,没有人会知道这个人此时的大富大贵。正因没有更高远的志向,使他的政治眼光短浅,造成重大的战略失误,最终被刘邦打败。
高远的志向,使人对工作,学习充满热情,重不会感到厌倦。纵然崎岖阻抑却奇趣横生。所以第一个工人砌墙时满含抱怨,而第三个人却乐在其中。
高远的志向,不被困难,挫折所吓到。他真正是咬定青山不放松。雨果说过:让自己的内心藏着一条巨龙,既是一种苦刑,也是一种乐趣,诺贝尔不就是在炸药的烟火中鲜血淋漓地高呼“我成功了”了吗?
青少年更要立高远的志向。要“弃燕雀之小志,慕鸿鹄以高翔。”现在很多学生谈学习,就是为了考上好大学,找到好工作,这固然是为将来生计所考虑,但若止于此,那未免短浅。规划自己的人生。应有长远的指向。不能象爱因斯坦说的只有那种“猪栏的理想”,只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。
高远的志向,就像那茫茫海雾中导航的灯塔。就像那悬崖峭壁上挂着的奖杯。志存高远的人们扬起风帆,披荆斩棘,奋力前行吧!

二、关于志存高远的例子:
1、 伟大的戏剧家、诗人莎士比亚少年时就深深地喜欢上了戏剧。并想长大后从事与剧本相关的工作。后来他到剧院当马夫和看门人,就是为了更多地接触戏剧,他工作干得很好,可他更想着他的志向,他悄悄地看舞台上的演出,并坚持自学文学、历史、哲学等课程,还自修了希腊文和拉丁文。机会来临,他从配角到正式演员,到戏剧家,完成了人生中的一次次飞跃。
2、周总理“为中华崛起而读书”是他的志向,最后他也成功成为建设新中国的一员.
周恩来12岁那年,因家里贫困,只好离开苏北老家,跟伯父到沈阳去读书。
  伯父带他下火车时,指着一片繁华的市区说:“没事不要到这里来玩,这里是外国租界地,惹出麻烦,没处说理啊!”周恩来奇怪地问:“这是为什么?”伯父沉重地说:“中华不振啊!”
  周恩来一直想着伯父的话,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块地方,中国人却不能去?他偏要进去看个究竟。 
  一个星期天,他约了一个好朋友,一起到租界地去了。
  这里确实与其他地方不同,楼房样子奇特。街上的行人中,中国人很少。忽然,从前面传来喧嚷声,他俩跑过去看。在巡警局门前,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,正在向两个穿黑制服的中国巡警哭诉,旁边还站着两个趾高气扬的洋人。他俩听了一阵就明白了,这位妇女的丈夫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,中国巡警不但不扣住洋人,还说中国人妨碍了交通。周围的中国人都忿忿不平,心怀正义感的周恩来拉着同学上前质问巡警:“为什么不制裁洋人?”巡警气势汹汹地说:“小孩子懂什么?这是治外法权的规定!”说完走进巡警局,砰的一声把门死死关上。 
  从租界地回来,周恩来心情很沉重,他常常站在窗前向租界地方向远远地望着,沉思着。 
  一次,校长来给大家上课,问同学们:“你们为什么读书?”有的说:“为明礼而读书。”有的说:“为做官而读书。”有的说:“为父母而读书。”有的说:“为挣钱而读书。”当问到周恩来的时候,他清晰有力地回答: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!”校长震惊了,他没料到,一个十几的孩子,竟有这样大的志气。  
  周恩来在沈阳读小学的三年中,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。他的作文曾被送到省里,作为小学生的模范作文,还被编进两本书里。  
  15岁那年,周恩来以优异成绩考进天津南开中学。那时,伯父的生活也很困难,他就利用节假日,给学校抄写材料,挣一点钱来做饭费。生活虽清苦,但他的学习愿望却很强烈。他在课上认真听讲,课外阅读大量书籍,获得了丰富的知识。他的考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。全校师生都很敬重他,说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。学校为了奖励他,宣布免去他的学杂费。他成为南开中学唯一的一个免费生。  
  周恩来在青少年时期,为中华之崛起努力读书。以后,也是为了这个目标,他忘我地工作,无私地奉献了毕生精力。